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Nursery Rhymes - I'm A Little Teapot

學生教具展

經過一段實習的期間,同學們在這期間也製作了不少的教具,
讓幼兒有探究式學習。
老師為了讓同學們能互相觀賞大家的教具,
因此舉辦了這次的教具展。
以下是教具展的圖片:



經過這次的教具展,讓我大開眼界,
看到同學用了不少心思在教具上,
這也是因為希望讓幼兒可以更認識主題,
和可以讓他們操作不同的教具。

兒童觀察

幼兒內容描述:
淇淇: 我要玩車車。
妹妹坐上另一輛玩具車。
淇淇: ~~~爸爸揸車,嘻嘻!
妹妹: ~
淇淇: 唔得呀,我我要玩呀
淇淇繼續在駕駛玩具車。
妹妹: !!(尖叫)
淇淇最後自己下車,但沒有說什麼,妹妹也自動到了淇淇的車上玩,淇淇便玩妹妹的車。
   










    我選擇了體能與健康和個人與社會兩個學習範疇分析,在淇淇玩這個玩具車的遊戲中,我會發現到遊戲中除了是做運動外,遊戲當中可以看到兩位小朋友在玩耍時的過程,也能夠看到小朋友之間也需要互相的溝通才能夠令他們開心地玩遊戲。

    我透過淇淇在玩家中的玩具車而進行觀察,完成觀察後,我會分析這個活動如何發展幼兒的兩個學習範疇,分別是體能與健康和個人與社會。
    淇淇的家裏有一輪自動玩具車和一輪普通的玩具車,這個活動是在發展她的體能和健康,特別是大肌肉的發展,淇淇玩這些玩具車的時候,她需要使用腦部、神經系統和肌肉這三個部份一起工作,因為她的頭、手、腳、也需要有很大的動作。
    淇淇除了上學時間,沒有很多時間到外玩,即使到樓下的公園玩耍,也要待父母有空才可以有她到外面的地方玩。因此,淇淇很多時候都是和家人留在家中,但這個活動能讓淇淇可以做更多的運動,不是只在家中看電視或做一些對淇淇沒有益處的事情,而是提供這個活動讓淇淇動動身體,當淇淇這些時間玩耍和運動,她的身體也會很健康。因為根據古典遊戲理論中的能量過剩論所提及的,人們是有一些具體數額的能量用來滿足生存的需要,所以當淇淇只是經常困在家中,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能夠滿足她,便需要每天有一至兩小時給淇淇玩這些玩具車,她便能夠釋放身體的能量,讓過剩的精力得以消耗。所以在淇淇能夠玩玩具車的時候,也表現得十分開心和興奮。

    在淇淇駕駛玩具車時,也能以現代遊戲理論的認知理論解釋她透過這個活動發展的體能和健康。其實淇淇在經過駕駛玩具車的活動中,反映她在生活中所見的事情而做出來,因為淇淇的爸爸有車子的緣故,她經常會坐爸爸的車到處去,淇淇便會在家中駕駛自己的玩具車,因為她曾看過爸爸駕駛車子的過程,她便會在家中不斷練習駕駛玩具車,如學習扭車的軚盤、向後望、用腳停止車的前進,這些也是淇淇經過過往的經驗而展示出來,讓她可以從駕駛玩具車不斷的學習,所以她可以有很多機會動動她的大肌肉,她的不斷練習也可以成為她運動的機會。

    而活動也幫助淇淇發展另一個學習範疇,就是個人與社會方面。雖然淇淇只是在駕駛玩具車,但她有時候也需要與別人溝通和合作的時候。淇淇是駕駛一輪自動的玩具車,而她的妹妹也加入一起玩,妹妹玩普通的玩具車,但不久之後,妹妹看淇淇的自動玩具車很有趣,所以便下車,沒有說話想跟姐姐交換車玩,但淇淇不肯,並表示要玩自己正在玩的車,由此可見,淇淇在遊戲中的社交發展階段上,淇淇屬於單獨遊戲的階段,因為淇淇在玩自動玩具車時,她也只是自己在玩,沒有說很多的說話,因為她正在開心地玩自己的車子,即使她的車子撞到妹妹的車子,她也沒有說什麼,只是將車子拉去另一個方向再繼續玩。而且當妹妹想跟她換車的時候,她不願意跟別人分享她的玩具,只想獨自在玩。

    而在現代遊戲理論的社會文化理論中提及,遊戲促進自我規範和抽象想法。在淇淇和妹妹在玩玩具車,她們雖然沒有很多的溝通,但她們會知道在她們駕駛的路線,是在同一方向駕駛,淇淇不會突然反方面行駛,但反而妹妹有時候會不太清楚而逆方向行走,這個時候淇淇也會向妹妹說不可以這樣,所以淇淇是知道路線是一個方向,好似馬路一般,一條馬路上的車向前行不會突然反方向而行。雖然淇淇未做到分享玩具的部分,但有時候她也會與妹妹說出一些規則,讓妹妹知道大家都需要向同一方向駕駛。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May 姐姐 - 開心有得揀( You can be happy too)


Children dance every morning with this song in the kindergarten!!!
They are very excited when they are dancing~

鼓勵孩子自我表達

我最近去聽一場演講,講者是科普界名教授,很多人都慕名而來。他的演講內容雖然豐富,但是跳來跳去、沒有組織,聽得我一頭霧水。
 
我們平常聽別人講話是一邊在聽,一邊在心中盤算他下面要講什麼,如果猜對了,我們就知道自己有聽懂;如果下面出來的話跟我們預期的不一樣,我們會一怔,然後快速在心中倒帶,回想剛剛是哪裡聽錯了,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笑話都是利用這種方式來使聽眾發笑,我們常會看到,聽眾先是眼睛睜大,「咦?」然後再哈哈大笑。
 
當然,這些運作我們自己是不自覺,它是大腦中的活動,只有靠儀器才能測知,例如,當我們聽到一個跟我們預期不相符的字出現時,大腦中會出現一個很大的N400腦波,N是負的意思,400是從刺激出現到腦波出現,中間的時間,毫秒是一秒切成一千分,即千分之四百秒。大腦不會說話,但是我們可以從腦波來推測它的運作,N400在腦科學上叫做「驚訝的腦波」,好像一個大問號在你大腦中閃動。

如果我們聽到有人文法用得不對,我們的大腦在刺激出現600毫秒後,會有一個正電位的腦波,我們叫它P600(P是正的意思)。這位教授在我剛剛以為能夠跟隨他的邏輯時,突然又跳到別的主題,令我很挫折。人一聽不懂,注意力就會游離,就會想睡,所以明知打瞌睡不禮貌,還是不由自主地睡了。

散場後,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口語表達會這麼不好呢?我們不是說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嗎?為什麼很多人寫的作文別人看不懂,又為什麼很多人說的話別人聽不懂?其實,中國的孩子都有這個毛病,我們小時候都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每次一開口,就被大人擋回去說「小孩子有耳無口,聽別人說就好。」但是父母忘記了「聽」是個被動歷程,「說」才是主動的組織,當心中有話要說出來時,我們動用到很多大腦區域,活化了很多神經元,遠比「聽」多了許多。我們知道當一個孩子能夠把看的書講出來時,他就看懂了,那個知識就是他的了。所以現在很多國家,例如芬蘭教學評量都用口頭報告,不再用紙筆測驗,因為只有懂的東西才說得出來,說得出來的東西才是帶得走的知識。
因此,現在父母要從小訓練孩子正確表達他意思的能力,當孩子看完一本書後,我們可以請他把故事內容講給我們聽,訓練他說話的風度和思考邏輯。二十一世紀,時間就是金錢,在重視溝通的現代社會,能夠簡潔有力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他已經贏了一半了。所以,下次孩子說話時,請蹲下來跟他說:後來呢?

實習反思

1.   專業質素反思
第一期的實習已經完畢,在這段期間一共十天在幼稚園實習,這是我首次體驗幼兒的工作,這段時期的實習讓我感到很深刻和學習很多的東西。記得當初在實習前,為自己在這次的實習訂立目標,首先希望能夠觀察幼兒的行為,當我到了幼稚園實習時,我發現要同時觀察每一位的幼兒是需要學習的,因為要兼顧每位幼兒的安全、是否在進行活動或者有些幼兒有爭執,這些都是需要靠我們的觀察力和靈敏度,我開始的時候只是能夠觀察數位幼兒,但因為在幼兒工作裡是需要很強的觀察力,所以後來我也學習訓練自己的靈敏度。
另外,在實習當中,有很多時間能夠與幼兒接觸和溝通,在與幼兒溝通的時間,小朋友都是以真誠的心與老師說話,他們會將自己想說的事情都會跟老師說,所以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要耐心地傾聽和分享。小朋友有很多可愛之處,但有時候也會有些做得不太好的地方,可是我們不應該用責罵的形式,反而是要向他們耐心的教導和提醒,這樣才是對他們最好的。
2.   教學反思
2.1       對教學設計的體驗
我們除了照顧幼兒和協助老師之外,我們也需要設計教學內容教導幼兒。對我來說是一個新嘗試,因為在讀這課程前,我未試過寫教案,入讀這課程後,課堂上需要我們寫教案,但今次是配合幼稚園,我們會與幼稚園的老師有很多的溝通,因為教案的內容會與園內的主題配合,讓幼兒吸收的內容是一致的。而在設計教案時,我們需要按著幼兒的知識和能力而訂立,也需要思考教學中要加入一些教材,讓幼兒能夠有趣地學習。
2.2       對教學技巧的體驗
我會發現在設計教案和帶領活動的過程中有點差別,在帶領活動的過程中會更難掌握,因為老師需要兼顧教學的內容和幼兒的反應,初時的我會想著教學的程序較多,所以有時間在課室管理的部分做得較差,但後來我明白應該多留意幼兒在課堂上的反應和秩序,在教學時,幼兒會表現很多不同的反應,老師便要留意到幼兒這些表現,從而作出一些行為讓幼兒再次投入在課堂中,這次的第一期實習讓我能夠親身地體驗教學當中需要的技巧,雖然未完成掌握,但也讓我明白幼兒在課堂上的需要。
3.   針對以上的反思內容,訂下個人具體的改善計劃
經過這次的實習,讓我對幼兒工作有很深刻的體驗,也讓我知道我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空間。
我知道作為一個老師對幼兒的觀察力必須要強,所以這也是我需要學習的,無論在課堂上或是在他們自由活動時,我也需要好好的看著小朋友,保障他們的安全和多留意幼兒,面對幼兒,老師很多時需要對幼兒的留意,這樣可以更認識他們,所以在他們進行活動時,我也應該能夠做到「一眼關七」,知道每位幼兒的情況。
在教學設計方面,我應該就著幼兒的能力設計教案,也要提供不同的種類的教材,讓幼兒能夠主動學習,所以我應該更認識班上的幼兒,如他們對什麼有興趣。我也需要多看一些的書籍,是能夠提升自己在準備教具上的設計。
而在教學技巧上,我要更留意課堂的管理,因為在每次的教學中,幼兒也會有不同的反應,老師在課堂上需要多一點留意幼兒,例如他們是否在專心聽老師說話、有沒有在周圍看等這些行為,老師便要作出一些表現,如聲線突然大聲一點。

參觀幼稚園~LKPFKindergarten


兒歌~

小朋友的作品

課室的晴雨表~


幼稚園的大禮堂